寿光植造,别有洞天齐鲁壹点

农业强不强、农村美不美、农民富不富,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。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“两会”山东代表团审议和考察山东时指出,改革开放以来,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经验,形成了诸城模式、潍坊模式、寿光模式,要求山东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。

——改革创新有突破。曾因商品经济大合唱、贸工农一体化闻名全国的诸城,继续创新探索,深入推进生产园区、生活社区、生态景区“三区”共建共享,推动了产业融合、城乡融合,促进了农民生产方式、生活方式“双提升”。

——开拓发展不停歇。曾因“蔬菜改变中国”的寿光,推进“产业全链条融合、城乡全要素融合、治理全领域融合”,以“三全三融”推动乡村全面振兴。寿光设施蔬菜的国产种子占有率已由年的54%提升到70%以上,基本掌握了蔬菜产业发展“话语权”。

——万紫千红竞芳菲。曾因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潍坊,在乡村振兴路上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。各县市区一幅幅美丽画卷,共同“画”出乡村振兴的新意境。

齐鲁大地上,弥河两岸分布着超过17万个大棚,这是专属“中国蔬菜之乡”山东潍坊寿光的奇特景观。寿光改变了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,把蔬菜产业做到了极致,以蔬菜造福市民,以种植成就农民。寿光只是一个普通的农业县市,却让农民实现了“一亩地上奔小康”的梦想。经济日报今日推出《齐鲁不凡》系列调研报道之二——《寿光“植”造》。

我国最早的农业百科全书《齐民要术》,由寿光人贾思勰著述,泽被后人,称颂后世。与这一农耕文明历史杰作交相辉映的是,今日的寿光,正用蔬菜改变中国。穿境而过的弥河两岸,分布着超过17万个大棚,在开阔的乡间绵延,这是专属“中国蔬菜之乡”山东潍坊寿光的奇特景观。

每年接待为菜而来的客人超万人次,每天蔬菜成交量超万公斤,通过寿光走向全国的蔬菜影响几亿人的餐桌,菜乡寿光把蔬菜产业做到了极致,以蔬菜造福市民,以种植成就农民。

如何打造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如何面对农业导向变革、新一轮种业革命、农民增收大局,从而让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?近年来,寿光创新提升“寿光模式”,产业链前端、中间、后端一体联动,勾勒出蔬菜全产业链的“微笑曲线”。在中间,构建以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,解决了小农户的苦恼;在前端,围绕标准制定、种子研发发力,抢占产业制高点;在后端,着力品牌培育、品质提升,巩固竞争力优势……

寿光“植”造,别有洞天。

大棚升级蔬菜革命

——让农业加快告别“靠天吃饭”

提起改变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那段历史,不得不提王乐义,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。就是他,把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扬光大。

见到这位老人时,他刚刚接待完一批外地来村里参观学习的客人,尽管已经80岁,但他依然精神矍铄,跟记者讲述往事,记忆清晰,娓娓道来。

年9月5日,王乐义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。“上任时最大的愿望,就是找到合适的产业。”王乐义回忆说,寿光有种植蔬菜的传统,也有人建“土棚子”冬天种菜,但要烧煤加温,只能生产叶菜,起色不大。能不能在大棚上做文章呢?

当年,三元朱村要搞冬暖式大棚,有多道难关:一是拜师难,农民只会种大田,到哪儿去找师傅?二是土地难,谁愿意拿地来干从没干过的事?三是资金难,刚吃饱饭的农民谁能拿得出元建棚费?

尽管经历了千辛万苦,但都没有难倒王乐义。年8月13日,在外学到大棚技术的王乐义,带着17名党员,建起了冬暖式大棚,小心翼翼播下第一茬种子。同年12月24日,第一批黄瓜上市,每斤卖到了10元。来年夏天算账,每座棚收入2.7万元,17个种植户成了17个双万元户,人们沸腾了。

那时,萝卜、白菜、腌菜是北方百姓冬季餐桌上的老三样。春节到了,即使在北京,也仅有极少量的黄瓜,走亲访友时拎几根黄瓜就是厚礼。局限于当时的认识,绝大多数专家认为:“在北方,冬季生产蔬菜,还不加温,根本不可能。”

把“不可能”变成“可能”,而且还要可复制、可推广,这是何等气魄。年,刚品味到大棚蔬菜带来的丰收喜悦,寿光人就将他们最宝贵的财富——农民技术员送出家乡。从万仞冰峰到戈壁绿洲,从茫茫草原到幽幽山谷,寿光开启了一场影响全国的蔬菜革命。

今天,看过寿光的第一代到第七代大棚后,人们不由得感慨:大棚与大棚的差别可能比大田与大棚的差别还要大。“别看室外快30摄氏度了,可在大棚里不到20摄氏度”,寿光洛城街道寨里村的电气化蔬菜大棚里,村民王东友望着棚内灯笼串般的樱桃西红柿,喜上眉梢。“看看这智能化设备,自动放风机、电动遮阳帘,在手机上操作几下,就能为棚里的西红柿降温。”现在,“动动手指就能种菜”正成为菜乡的时尚。

手机成为新农具,得益于乡村电气化。年5月,国家电网和农业农村部在全国确定3个乡村电气化示范县,寿光是其中之一。国网寿光公司洛城供电所安全员张曦告诉记者,通过能源控制器连接棚内电气化设施后,可实时采集温湿度等42个环境数据,农民能在手机上控制大棚。寿光1.6万个电气化大棚全部改造后,每年可为全市农民增收3.36亿元。

如今,寿光大棚已发展到第七代,人工智能、物联网技术开始普遍运用。当地坚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,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,建成投用了一批智能化园区,新一代的大棚几乎与制造业同步跨入了智能时代,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。

诸多智能大棚中尤以一座最引人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shouguangzx.com/sgshj/14171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